官井村沙柳添绿更添金

发布时间:2018-04-23

字体:

返回
官井村沙柳添绿更添金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曾经受到的风沙之害,父辈们没齿不忘。“过去,村里晚上刮一场大风,第二天就开不了门,需要从窗户里跳出去把沙铲开。房子后面也就是迎风面,沙的高度跟房子高度一样,一场风之后,啥也没有了。”这里的村民说道。
    贫瘠的生活还要经常饱受春天风沙的侵袭,所以在东达集团的带动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们便开始绿化沙漠,与风沙作斗争。“在沙漠里灌木沙柳是最适宜的树种,村民们一到春天就背着干粮进了沙,风沙大的时候就着沙子吃午饭,吃过后再继续栽,这样一栽便是一整天。”村民回忆说。到如今,全村所有的宜林地带全部植树造林,林地总面积达到16.8万亩,其中沙柳12.3万亩。
    回忆起治沙初期种树的情景,中和西镇官井村前任支书杨俊英指着前面那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柳和杨树说:“当年这里全是一片明沙,不长一苗草的,我们刚在这里种树时成活率很低,因为风沙大,种进去的树不是不长就是干脆被风沙活埋,就是这样,我们也没有打退堂鼓,现在这片足够10万多亩,不容易啊!”
    官井村村支书周玉说道:“以前自然条件不行,村民生存不了,都走了。现在环境好了,再加上养殖企业、耕地、种苗效益、粮食补贴等,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好多都回来了。”
    沙柳不仅防风固沙,还给官井村带来了财富效益。官井村的沙柳以其成活率高、品质好、颜值高远销阿拉善盟,肩负起为腾格里沙漠再添绿的使命。沙柳种苗日渐成为一项来钱快的产业。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着几百亩上千亩的沙柳。村民一年中春天卖栽子和种能收入1万多元,夏天卖白条大约能收入5000多元,秋天还能卖一些红条,冬天就开始平茬卖大沙柳,把这些加起来超过了3万元。一年四季,村民都能从沙柳上获益。
    多年来,东达集团坚持生态建设不以绿色划句号,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按照“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基本思路,全力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探索兴林惠民之路。集团收购沙柳主要用于刨花板的制作,年产值15万立方米的刨花板项目每年就可用掉30万亩的沙柳,年创造产值2亿多元,带动数万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在提高沙柳的效益同时,每吨340元钱的价格也给沙柳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近几年,官井村的沙柳种苗年年俏销,日渐成为一项来钱快的产业。从去年开始,官井沙柳种苗以其成活率高、品质好、颜值高而远销阿拉善盟。今春,官井村的沙柳种苗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添绿更添金的品牌。
    一到草木萌发的季节,官井村有林户动员所有劳动力,一头扎进沙柳林,开始收割、切段、打捆、运送、装车,忙得四脚朝天。时令不等人,要赶在栽植季节最大批量出货,就要和时间赛跑,向劳动效率要效益。全村乃至周边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远远满足不了用工需求,要货的订单从四面八方传来,村民顾不上惊喜,只有干着急,谁能雇上高效劳动力,谁就是赢家。
    韩三小、王二娥夫妇是本村最有名的种苗打理好手,全程操作麻利自如且产品质量无可挑剔,因而成为最抢手的“打工仔”。别看王二娥一个女人家,干这一行丝毫不输给男人,一天能挣500多元的劳务费。这个收获季,夫妻俩每天都有千元进账,前后务工一个月,就有3万元揣进腰包。
    村民霍二小,拥有沙柳2000多亩,今春种苗收入可达2万元。另一位村民祁良军,拥有沙柳1500多亩,今春种苗收入也可达到2万元。像他们这样的林业大户,全村共有65户,他们共同组建了当时全区首个林业专业合作社——达拉特旗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该村村支书周玉等3人牵头负责,对外联络市场,拓展销路;对内组织货源,管控质量。“今年如果劳动力足够赶趟,有林户的收入远不止这些!”周玉书记不无遗憾地说。 
    全村的12.3万亩沙柳,每三年平茬一轮,每年就有4万多亩沙柳可作种苗销售,可谓货源充足。可村里及周边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加上沙柳林地里的交通不便,种苗打理的机械化程度极低,所以,尽管不缺市场不愁销路,还是没能让所有的“摇钱树”摇下票子。
    “明年,除了提前对接订单,还要在更大范围组织劳动力,最好及早培训外来务工人员,争取不输在人为因素上!”周玉书记汲取了今年的教训,对今后的做法似乎已经成竹在胸。同时,他还强烈呼吁林业等有关部门能在先进机械和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让这个既添绿又添金的好产业走得更为稳健平顺。让这些与官井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沙柳有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生态建设既要遵循自然法则,也要遵循价值规律。贫穷是最大的污染源,只有找到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走生态经济型的区域发展之路,消除了贫困,生态自身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王枝莲   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