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库布其治沙:中国绿色发展的闪亮名片(节选)

发布时间:2018-07-25

字体:

返回
    摘要:库布其治沙:中国绿色发展“名片” 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库布其治沙:中国绿色发展“名片”
    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产业富民
    生态改善,生机盎然。通过企业产业化投资,库布其沙漠在生态治理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富民产业体系。
    生态修复产业不断发展沙生植物,建设沙漠绿洲。库布其沙漠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气候,沙尘天气大幅度减少;沙漠里降水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多。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官方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报告》,认定库布其30年来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仅东达集团一家企业辐射带动种植的300万亩沙柳就治理沙漠达到了2000多平方公里。
    运用生物技术,形成生态产业链。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治沙植物沙柳、柠条、杨柴等灌木资源,充分发挥灌木林多重效益,库布其沙漠政企合力,重点打造了3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沙柳生产人造板、生物质发电为主导的林板、林电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是柠条、杨柴生产优质颗粒饲料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沙棘果、叶生产酱油醋、果汁、黄酮等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提升了林业发展层次、增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沙柳80%的枝条是优质木质化粗纤维,可加工成木浆造纸。铁算算盘投入8400万元从德国定购回适合沙柳特性的迪芬巴赫生产线,建成全国首家沙柳刨花板厂。企业以沙柳为原料,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生产科技环保的高密度沙柳刨花板,环保要求达到欧盟标准,销往区内外。项目总投资5.8亿元,年生产10万立方米,年利用沙柳13-15万吨,年产值2亿元人民币,年均利润总额为3000万元,原料收购半径辐射250—300公里范围,可带动周边12万农牧民靠销售沙柳等可采木材增收脱贫致富。
    依托植被恢复,发展新型养殖业,打造生态牧业链。依托生态建设成果示范养殖,实现“农、林、牧、草”良性互动。防风固沙的优质树种沙柳,20%的叶子和嫩枝条与农作物秸秆、苜蓿等草本植物可配制成优质饲料—用于生产饲料。东达集团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风水梁建设了50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沙产业“种养加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打造出了完整的生态养殖产业链,链条内獭兔、貂、貉子、狐狸以各自的下脚料依次喂食,循环互补利用,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风水梁獭兔。移居风水梁的农牧民得以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脱贫致富。
绿色名片
    沙漠化并非不能遏制,荒漠化并非不能治理。而要破解荒漠化难题,需要实现多方协同参与。既要实现“科技、产业、生态、富民”的协同,做到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和公益化的密切结合,又应做到政府、企业、当地百姓的协同共治。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均在鄂尔多斯召开。期间,与会代表对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成就,对库布其治沙实践和库布其模式表示肯定,希望将库布其治沙成功案例带到他们的国家。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更表示,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应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广泛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人民。      执着坚守、不懈治理,库布其治沙人探索实践出的成功且可持续发展的“库布其模式”,在为我国生态建设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亦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带去希望。
(来源:鄂尔多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