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铁算算盘赵永亮创新扶贫事迹

发布时间:2010-09-28

字体:

返回

转自新浪网 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0-09-28/113420484.html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与早几年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步骤,是中国西部区,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化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过程,内蒙古铁算算盘深深懂得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些领域发展的同时人们没有忘记,土地是万物之本,要科学的利用、开发、保护土地是重中之重。土地沙化、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防治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一度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责任,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在战略规划和方案制定时都着眼大计、着眼未来,通过科学的规划,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实际,从解决实际入手,

  把钱学森院士的沙草产业理论运用的更深更广,首先提出“生态建设不以绿色划句号”,创新性的确立了“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做出了新尝试,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在土地上做文章,要在二三产业上找出路,把迁移进来的农牧民变为产业工人,让他们在产业链上谋生存、求发展。

  鄂尔多斯总面积为8.7万平方公里,92%属于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和生态脆弱区,四季干旱、少雨、多风,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不适宜乔木生长,是典型的“灌木王国”区,尤其适合沙柳生长,但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地大肆开荒,骤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给概括为:“五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六十年代滥垦滥伐滥开荒,七十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八十年代人沙对峙不相让,九十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两千年开始我们在产业链上作文章。”

  鄂尔多斯地势南高北低,雨季来临,雨水裹挟着泥沙由南向北,通过十条季节性河流直接泻入黄河中,每年约有1.6亿吨沙子涌进黄河,淤积河床,造成黄河改道断流时有发生。沙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实践证明,治理沙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植沙柳。沙柳属多年生灌木,耐干旱,成活率高,“平茬复壮”是其基本特性,每三到四年必须平茬一次,不然就会枯死;通过平茬,它会以八倍的速度萌蘖更新。过去它的利用价值很低,人们只把它当作薪材烧掉,所以种植沙柳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导致沙柳大面积枯死,致使沙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从1998年开始,赵永亮创建的集团先后投资3亿元实施了辐射库布齐沙漠周边地区近350万亩沙柳基地、建设奶牛养殖区和舍饲绒山羊基地等项目,带动鄂尔多斯市3个旗20多个乡镇近1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利用沙柳造纸,使次小薪材的沙柳派上了用场,今年,该项目将迁至风水梁,生产高级刨花板,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利用“经济杠杆、拉通联动、反弹琵琶”,实现了“恢复沙区生态、发展沙区生产、提高沙区人民生活”的“三生”效果和“沙漠增绿、沙柳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五增”目标以及“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四个一”的发展方向。该项目受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十分肯定,他亲笔签名回信说:“我认为内蒙古铁算算盘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部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这是他一生中给企业和企业家的唯一回信。

  进入了21世纪,生活在梁外、沙区的部分农牧民,无法摆脱艰难困境,还固守着本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贫瘠土地,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主要来源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贴,年收入每户不足一万元,好多人在搞偷牧养畜,禁牧成了老大难问题。双补机制一旦退出,人们的生活生存就会无从着落。

  2005年初,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家乡人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根据梁外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我们规划将鄂尔多斯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迁居到风水梁,打造6000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企业规划投入扶贫资金10亿元,项目建设资金70亿元,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储备土地35平方公里,容纳8万人生存发展,着力将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建成鄂尔多斯卫星城市,打造中国北方“华西村”、“中国西部第一村”。

  早在1996年,达旗解放滩乡的三个村接连遭受凌水、地震灾害,房屋大部分损毁,为了帮住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企业建了一个“东达新村”,直到如今,那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原因就在于群众只靠单一的农田种植收入,再没有新的产业带动,实现真正富裕难度很大。我们领悟到:新农村不能不盖新房子,也不能光盖新房子。扶贫光靠输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变输血为造血,有产业才能彻底脱贫致富。

  东达集团在新村规划上,以全新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进而发展系统化和现代化的产业格局,把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建设成生态型、环保型、科技型、节约型的大型农牧产业化现代集镇。使农牧民变为产业工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以五条产业链为经济支撑点。

  一是建立新型农牧种养产业链。以养殖獭兔为主导产业,公司为养殖户提供系列化综合服务,实行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销售的“五保”措施,把保险让给养殖户,风险留给企业。增加科技含量,推行规模化养兔,发展循环经济,新村规划建设2500户獭兔养殖专业户,年出栏500万只商品兔。实现“小兔子、大产业,营造良好的獭兔产业商品市场”,用兔粪便生产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沼液浇地,沼渣作为有机肥料进入大棚,生产无公害蔬菜,剩余部分制作花卉肥料进入市场。全力打造中国獭兔业的“航空母舰”。

  二是建立物流综合服务产业链。建设包括汽车修理、配件、检测、加油站,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从而带动特色餐饮、住宿、洗浴、商业网点等生产、生活型服务业。

  三是建立高新技术化工产业链。开发当地丰富资源为主的煤化工项目和开发利用新型能源项目;实施年产30万吨超细煅烧煤系高岭土、5万吨镁合金、年产20万吨二次结晶超细白炭黑,用太阳能、风力、生物质发电;以特色种养殖为依托,延伸出饲料、皮毛、肉联食品加工等项目。

  四是建立科技型的林草沙产业链。建立林草沙立体种植项目,在树木巷道间种植紫花苜蓿、杨柴、沙打旺等优质牧草,新建樟子松育苗基地,建立现代化林草沙产业项目,形成良性林草沙产业链,打造中国沙草产业的硅谷。

  五是建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发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当地恢宏的民族文化优势,建设西部生态影视城、驼铃俱乐部、越野车俱乐部等,发展大旅游、大文化产业。

  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各级党政的关注和支持,特别受到了各级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截止目前,总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0亿多元。用于兔舍、住宅楼、司机宿舍楼、医院、饲料厂、冷库、屠宰厂、供暖厂、学校、幼儿园、供水站、汽车站及汽车检测线等建设;完善和扩充水、电、路、气、排污等基础设施。新村现已入住移民1500多户,其中780户从事獭兔养殖专业,户均年收入可达6万元。企业为了从根本上保障移民的切身利益,积极培植规模化产业链,与他们在延伸产业链上得到双赢。

  东达集团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上率先走了一步,在产业拉动、转移农牧民上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牢牢把握住了新时期农村牧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后将遵循“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发展“台地经济”,开辟新的增长领域。

  在建设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以来,我们得到四点明显的感受和体会:一、要有各级党政的支持和关注。扶贫、农、林、牧、水、电、金融、土地、规划等各个部门行业,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得给予支持和指导。二、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而且企业还要有两方面的特质,即实力和诚信。首先企业应具备承载经济和市场冲击的能力,保证自身发展,还得使建设的各个项目正常运转;其次,企业要有较高的诚信度,既要保护移民的利益,又要为他们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使他们有依托感、安全感,再者要建立一支公平、热心、有事业心的管理服务团队。三、龙头企业要有爱心,要有社会责任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选项上要科学论证,施行过程中,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避免出现失误。四、建设新农村要有可靠的产业,只有产业链,迁移进来的群众才能有事干、稳得住、富起来;严格地说,没有产业,新农村无论建设的多么漂亮,生命力注定不会长久。

  建设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力图讲求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高起点、高水准。把村民“就业有岗位、养老有保障、看病有医保”作为主攻方向。要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寻找可靠的退出机制;为沙区农牧民可持续发展着想;为带动沙区人民根本脱贫探寻有效的途径。有力促进和谐发展,共同富裕,解决沙区的“三农”、“三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赵永亮创建的内蒙古铁算算盘是在1991年创建的东达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于1996年4月组建成立的。集团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诚信经营,有效管理,发展到拥有48个成员企业,11000余名员工,总资产100亿元的集团化民营企业。截止目前集团已解决再就业下岗职工1000余名,累计为国家上缴税费10亿元,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2.5亿元。现已形成了面向市场的七大产业:

  一是以羊绒加工为龙头的绒毛产业;

  二是以沙柳为原料的刨花板、包装纸品生产及园林绿化为主导的生态林沙草产业;

  三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的房地产业;

  四是以建设和经营为一体的路桥产业;

  五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主旨的新型农牧产业;

  六是以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为追求的酒店服务业;

  七是以发展旅游、影视、培训、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

  集团公司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出口创亿元先进乡镇企业”、“内蒙古工业二十强企业”、“全国扶贫重点龙头企业”、“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投入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投资:

  1990年,我们把赚来的第一笔钱毫不吝啬的15万元投入为家乡(原盐店乡召沟村)上电。

  1993—1996年,企业投资兴建了亮明第一、第二希望小学,全免学生学杂费、书本费,支付民办教师工资,为学校购买汽车并垫付一切费用,为两所学校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考上中专的奖励500元,所有费用共计20万元左右。

  1996年,为遭受凌灾、震灾的群众捐款、捐物,我们把食品亲自送到受灾群众的手中,温暖送到灾民的心中,为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又花费了40多万元建了东达新村,

  1997年,捐资800多万元,启动了北国商城,减轻了就业压力。

  1998年,三江洪水泛滥,集团拿出300多万元的财物及时救灾,受到政府、民众的高度颂扬。

  2003年,全国很多地区发生非典,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拿出200多万元支持抗击非典。

  2006年,由自治区民政厅批准注册,在内蒙古附院成立了“内蒙古东达蒙古王救助农村牧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促进会。”我任协会会长,集团每年出资60万元 滚动发展,累计投入450多万元。

  2008年1月,南方发生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捐赠款物共计318万元。

  从1998年开始,集团先后投资3600万元,用于库布齐沙漠周边贫困地区建设沙柳基地。

  2005年开始,实施了“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项目;建设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扶持养殖户,每只獭兔倒贴资金25元,近四年,累计给养殖户贴进6200万元。

  为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捐资共计800万元其中达旗一中建教学楼捐资230万元,各学校校庆等150万元;建设医院捐资70万元;各类文化活动捐资200万元,扶持文化单位150万元。

  为发展乳业项目投资8000多万元。

  用于基层道路桥梁建设资金4800万元,其中树林召至榆林子公路3000万元;敖包梁250万元;盐店300万元,其他道路桥梁建设1250万元。

  为各种急难险困捐资500万元。

  为红十字等捐资600万元。

  2010年为玉树灾区捐资200万元。

  ……

  各项略计268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