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的内蒙古样本

发布时间:2009-11-13

字体:

返回

转自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o/2009-11-13/081516601639s.shtml

  听说已到沙漠,记者不禁愕然

  站在这个叫福源泉的地方,听说已到沙漠,记者不禁愕然。

  这是沙漠?初冬时节,从呼和浩特驱车200多公里赶到此地,放眼所见皆是高高低低的杨树与灌木杂草,全然不是印象中沙漠的样子。那么是草原?记者下车,站定细看,草下却是货真价实的细细黄沙。

  同行人告诉记者,这里属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位于库布其沙漠北端。黄河在这一道弯,却被沙漠填满。曾有人估计,刮到北京的10粒沙子中,8粒来自库布其沙漠。“你现在站的地方,十年前还不是这样。从我小时记事起,这里就全是明沙,草被羊吃了,树也种不活,一刮风,像面粉一样的沙子打着旋扬起上百米高。”57岁的农民刘挨荣是附近村民,骑着一辆崭新的摩托来接我们,头上一顶红色棒球帽煞是醒目。

  现在为啥差别这么大?老刘带我们仔细看。在路边,除了草和树,还有一大丛一大丛灌木,一人多高。走近看,都是一指来宽的枝条,或褐色或暗红,摸上去,硬硬的。“这是沙柳,是我们这里固沙最好的东西。固住沙,草就能长,现在这样都靠它。”老刘说。

  这么好,为啥以前不种?“沙柳又填不饱肚子,只能劈柴烧,长了三年还要平茬(砍伐),麻烦。”老刘笑起来一脸褶子,“一直到2000年前后,咱这里的东达蒙古王建起了造纸厂,说沙柳可以造纸,向农民收购,还在我们这建起了沙柳林,带我们一起种。说是种,其实沙柳只要种下就不用管,三年后尽管来砍,砍下拉到厂里就能换钱。”

  原来如此。记者来到老刘提到的东达星辉造纸厂。总工程师马存良一边走一边说,造纸业长期受困于资金、原料和环保压力。1998年,原国营达旗造纸厂就是这样倒闭。东达蒙古王临危受命,董事长赵永亮和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的专家们一起研究了两年,投入两亿多元,建起沙柳产纸的整套工艺和专利。“沙柳当时每年平茬下来就近100万吨,采用新工艺生产化学机械浆,比普通造纸污染少了许多。我国高级包装纸的缺口每年高达400万吨,沙柳造纸的市场需求广阔。而且,沙柳80%能造纸,剩下20%中的植物蛋白等含量非常高,正是生产动物饲料的绝好原料。我们采用沙柳间种苜蓿的方法,生产动物饲料,沙柳又成一宝。”赵永亮对记者说,“这么来看,过去真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原本只能烧柴的废料,一下变成宝。原本的沙漠中,出现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对刘挨荣等农民来说,虽然没有学过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但他们由于收入增加而愿意种植沙柳,更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沙漠逐渐变绿,这正验证了钱学森的“寓防治于开发之中”、新技术产生高效益的理念。

  绿色生态还得争取“金色梦想”

  “钱理论”与“赵企业”的相遇,一拍即合。

  几天前记者刚下飞机,一提赵永亮的故事,出租车司机就滔滔不绝。五十出头的赵永亮则告诉记者一个他“跪在奶奶灵堂前的承诺”。1988年春节,他拉着音响回村里为去世的奶奶送行,没想村里连电都没!那一晚,这条汉子跪在奶奶灵前暗暗咬牙:赵永亮,你如果给村里连电都拉不上,你就是狗熊。要能让村里人富起来,你才可能是英雄。那一晚,赵永亮决定下海。三年后,赵永亮用自己挣到的第一笔钱———3万元,给村里拉上了电。再五年后,他自己组建了铁算算盘。

  然而,“鄂尔多斯山羊绒温暖了全世界,但过度放牧也让生态急剧恶化。有人要‘杀山羊、保环境’,我想给绒山羊找个说法、给企业找条路。”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遇”摆在了赵永亮眼前:原国营达旗造纸厂破产,政府希望他接手。“当时实行麦秆还田,造纸原料都是问题。我到北京请教中国造纸研究院的专家,终于研发成功用沙柳做原料造纸的方法。”与此同时,钱学森的沙草产业发展方式与系统化的思想,也进入了赵永亮的眼帘,并且逐渐在他身上根深蒂固,“我自己总结钱老的理论,就是‘多阳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12个字。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方式至今没彻底改变。要用钱老所说的,采用新技术、实现高效益。”

  于是,先大手笔投入两亿多,接着打造300万亩生态沙柳基地,“现在还要贴钱。但企业得到的是一条附加值更高、不断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是东达这个原来仅靠羊绒制品企业的‘二次创业’,也实现我那个承诺。邓小平说先富带后富,我觉得企业家要起带动作用,而且输血不如造血,老百姓学会自己赚钱才是关键。”

  从此一发而不收。在那篇题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的文章中,钱老提出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草业,第一是种草,再进行饲料加工。于是,赵永亮不仅种沙柳,间种苜蓿,还在沙柳中找到了饲料,建起一系列饲料加工项目、造纸厂;钱老提出牲畜的集中养殖与畜产品加工,赵永亮就在当地建起了羊绒制品、肉类生产、乳业加工等一系列企业,形成了一个丝丝入扣的产业链条……几乎每一步,都在严格按照钱老的理论向前发展着。

  “钱老的沙草产业理论,心在富民。所以生态建设不能以绿色画句号,还得争取实现‘金色梦想’”,赵永亮说。目前,一期150万亩沙柳种植已完成,二期150万亩也已展开,与之配套的年产10万吨沙柳造纸项目已投产,正在建设的50万吨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能为30万农牧户直接增收3亿元。

  也正因为实实在在的“富民”,当赵永亮写信将一切告诉钱老后,2001年5月20日,钱学森破天荒第一次给企业写了回信:“我认为铁算算盘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我向您们表示祝贺,并预祝您们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在2006年,病中的钱学森再次了解到东达蒙古王的发展,委托儿子钱永刚和自己的助手转告赵永亮,“不要头大(不要骄傲)”,继续发展。

  斯人已去,斯言永铭。

  一个“现代化的草业新村”

  故事还没有结束。

  在赵永亮心中,他还有一个更大更令人惊叹的计划:他要带领乡亲彻底告别贫困,他想依托钱老理论指导自己经营的沙草产业链,在沙漠造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记者从福源泉驱车20多分钟来到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后,有些不敢相信。800多座住宅整齐划一、红顶砖墙,白色的蔬菜大棚比邻而居,医院、学校、幼儿园、饭店一应俱全。陪同者说,住房大棚免费给村民,新村基建已达10亿元。

  2006年第一批搬来的居民李阿姨说,“到现在还有点不相信呢。人家白给咱住房,白给咱大棚和养殖间,赚了钱还都是自己的。”她的家并排两间,一间一室二厅,第二间是单独的卧室。家里的大棚种着青椒,“约7分地,种的菜吃不完,还能卖,夏天还能再种点草莓、葡萄。”

  农民要住进来,东达新村只有一个要求,养獭兔。

  东达提供住房、养殖间、饲料、技术指导并全部包收,农民只要出种兔饲料钱,东达还可担保农民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另一户村民杨三兰向记者算了笔账:“这兔子两月就能产一窝,基本有5只,4个月出栏。我养了70只,一年纯收入至少4万元。以前我家种了近百亩地,一年到头挣不到1万元。”

  钱都被农民赚了,赵永亮们在想什么?“我还是那句话,产业链上做文章。”赵永亮扳起手指:这个新村已投入10亿,每年贴1000多万,今后几年还要造各项产业、工厂和服务设施,拉动投资70亿元。这总共80亿元的投入,背后正是赵永亮对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的理解。就在那篇著名的《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中,钱老20多年前就在设想着这样一个“草业的综合生产基地”、一个“现代化的草业新村”。

  赵永亮说:“我的希望是,将鄂尔多斯6000平方公里生态恶化区的8万农民全部迁入新村,将他们纳入基于沙草产业的各条产业链中,产业拉动扶贫,让8万人都有事可做、有路可富。也可使6000平方公里用沙柳恢复生态,同时为新村提供取之不尽的循环原料。”

  沙柳延伸出造纸、制板、饲料生产业,獭兔延伸出肉类加工、皮毛加工、生物制药、沼气产业,地理环境延伸出物流、运输、服务业,环境引导出太阳能产业……“都是循环和现代化的产业”。沙漠车程仅10多分钟,赵永亮刚刚留学回国的儿子赵智慧还在新村旁设立了越野车俱乐部基地,希望成为每年中国汽车障碍赛的一站。“汽车带来的服务业、宾馆业、修理业、二手车交易等项目,是一个更长更丰富的产业链,也符合现代青年的口味,他们来这了解沙漠、了解新村,就更可能投入到治理沙漠的事业中去。”赵智慧雄心勃勃。

  ……

  “这么多年的实践,越发展越能体会钱老理论的精深。实践过程总是苦的,但在他的理论下,企业就不会蛮干、蠢干,而是科学地利用大自然,将大自然和老百姓生活结合起来,我的梦想也由此实现。”坐在办公桌前,赵永亮感慨良多,“回头看,我们其实一直是在他理论下一点点做起来。他不愧是人民的科学家。”